一、操作前准备
1.人员防护:操作人员需穿戴绝缘手套、安全帽及防护眼镜,防止触电或意外伤害。作业应由两人及以上团队配合完成,一人操作,另一人监护,实时纠正操作偏差,降低人为失误风险。涉及高压设备时,监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操作动态,必要时紧急切断电源。
2.设备检查:
-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,若电量不足需及时充电,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。
-检查信号输出线、电流钳与接收器之间的电缆线是否完好,长度是否符合要求(如信号发送器输出线为2.3米,电流钳与接收器之间的电缆线为1.5米)。
3.环境评估:
-作业区域需保持干燥整洁,清除易燃易爆物品,避免在雷电、暴雨等恶劣天气下操作。
-注意环境温度对设备绝缘性能的影响,例如低温可能导致电缆脆化,高温易加速绝缘老化。
-若存在电磁干扰源,需使用屏蔽设备或调整检测时段以提高准确性。
4.系统了解:熟悉直流系统的结构、回路编号及设备运行状态,明确哪些负荷允许中断,哪些必须保持通电。在着手排查前,画重点区域能大幅提高效率。

二、操作步骤
1.信号发送器接线:
-将信号发送器电源开关置OFF,将输出信号线插头插入发送器的输出插座上。
-信号输出线的正母线(红色鳄鱼夹)夹在直流母线的正极上,信号输出线的负母线(黑色鳄鱼夹)夹在直流母线的负极上,信号输出线的大地(绿色鳄鱼夹)夹在直流屏的裸露铁壳或地线铜排上(即大地)。
-电源开关置ON,仪器开始工作。
2.检测模式设置:
-信号发送器的“母线/支路”开关置母线端,仪器开始检测。如果有接地电阻,显示器显示其阻值;若无接地则显示999.9kΩ;若有接地,则显示接地电阻,同时显示正接地或负接地或正负极接地。
-根据需要选择自动检测或手动检测模式。自动检测表示实时检测,无须人工按键;手动检测表示需按ENTER键才进入检测。出厂设置为自动模式。
3.接收器操作:
-开启接收器,界面提示“同步信号握手中”。
-将发送器“母线/支路”开关置“支路”,接收机显示“同步信号握手成功,请发送机接收机保持当前状态”。如果任意一方重启或改变状态,均需将接收机靠近发送机1米内(重置支路)重新握手同步信号。
-用接收器的电流钳分别卡住直流系统各个支路(同时夹住正负极,卡稳后手放开,保证电流钳的绝对静止状态),显示器显示当前支路的对地电阻。建议每个回路测量结果显示2-3次,以获得最后的稳定值。
4.故障定位:
-若找到接地的支路,要进一步查找该支路以下的分支路。
-将电流钳夹在线上的不同地点,如果A点检测到有接地,而B点检测到没有,则故障在A-B之间的线路上。
三、操作中注意事项
1.安全操作:
-操作中需提前做好保护装置闭锁措施,防止误触发跳闸。
-处理故障时动作精准,避免因操作不当形成新的接地点,如误碰相邻线路或损坏绝缘层。
-检测过程中,钳表和信号接收器不用时请关闭电源,以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。
2.设备使用:
-信号发送器应加在故障母线和地上,确保接地良好。
-钳型卡钳只能卡直流回路,不能卡交流回路。
-当电流钳在夹线或从线路上拿开时,可能显示的电阻比较小并发出报警,此时为无效报警,应等待至显示稳定后再进行判断。
-由于钳表的灵敏度很高,检测时不要用手握钳表,应让钳表处于静止状态,以免影响检测准确度。
3.数据记录:
-复杂场合可配备同步录音笔全程定位每次拉合试验的时间节点,对应仪表参数波动记录,减少误判风险。
-记录检测过程中的各项数据,包括接地电阻值、对地电压等,以便后续分析。
四、操作后处理
1.故障排除:
-排除故障点后,再用发射机检测母线电阻,确认故障已经排除。
-对故障点进行二次检测,确认绝缘电阻值恢复正常范围。
2.系统验证:
-对整个直流系统进行全面排查,避免多接地点残留隐患。
-投入所有暂退设备,同步监控三相不平衡度动态阈值是否达标,双回绝缘电阻值恢复到5MΩ以上状态保持6小时稳定,即视为消除隐患。
3.设备整理:
-关闭分析仪、探测仪等设备的电源开关。
-拆接线时注意先取下直流母线排上的导线夹,后拔出分析仪的连接线。
-将探测仪、采集器及连接线复位,放置在规定的位置。